如何写出一篇让领导满意的材料?

  写作方法论     |      2024-02-06 10:07:36
写作方法论

     开门见山,直抒胸臆。如何写出一篇领导满意的材料?如何把一般的稿子写的不一般?简单谈一些自己的见解,大家共勉。

     言语者,君子之枢机,谈何容易。材料,一直以来都是体制内的一项重头戏,好的材料,不仅能够让人耳目一新,同时也是让领导认可自身工作的一个“加分项”。笔者认为,好的材料需要五个要素:一是逻辑清晰的结构;二是另辟蹊径的观点;三是得体恰当的措辞;四是结合实际的内容;五是领导偏好的文风。这五个要素,如同五官一样,共同组成一篇材料好看的“脸蛋”。

逻辑清晰的结构,是材料的基础

      写材料好比建房子,材料的框架结构好比房子的地基,老话说“基础不牢、地动山摇”,虽然不能说有好的地基就能建出来精致的房子,但精致的房子一定是有牢靠的地基做支撑,材料亦是如此,如何打牢这个基础,要注意三点:

     要高远,打破思维束缚,写稿子的人经常会听领导说一句话,“稿子的站位不高,再拔高一些”,这一拔高,就让我们的笔杆子们头大,也常常抱怨领导是故意刁难,其实大多时候是我们进入了思维惯式,没能跳出本地本职本人,没能站在领导的角度、政治全局的高度来谋篇布局,就好比我们在描述一支铅笔,可以从它的物理结构入手,讲这只铅笔的外观、材质,也可以从它的实用价值切题,讲这只铅笔的作用、功能,其实都是在讲一样东西,换个思维、换个角度就能拔高、就能出众,具体就是要做到“平常学领导,事前问领导,写时当领导”。

     要完整,不能缺斤少两。框架结构的确立,反映了写作人员对问题的认识水平、对工作的熟悉水平、对文字的驾驭水平,这是具体分析的过程,也是综合抽象的过程;是领导的意图的体现,也是发挥能动性的标志;既要面面俱到,也得突出重点,不能缺斤少两,更不能画蛇添足,简单讲就是要多思考、多观察、多谋划,在充分考虑的基础上把该说的说到位、说清楚。

     要流畅,注重前后连贯,高质量的公文,结构一定是层次清晰、逻辑严密、一气呵成,可以让人一目了然,不会是模糊不清、相互掣肘、一团乱麻,写稿子的人首先要做到头脑清楚,是按照按思想认识的发展,逐层递进,步步深入地把情况介绍出来?还是按照事物发展脉络,或按时间,或按方位进行阐述?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换位思考,要站在观众的角度来审视和检阅,想听众之所想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共鸣,才能引人入胜。

另辟蹊径的观点,是材料的核心

     材料能不能博人眼球,最核心的是其表达和传递的观点,一篇稿子能让人记住的文字可能只有寥寥数语,但好的思想观点却可以历久弥新。不妨回忆上学时学过的古文,诸如《滕王阁序》《岳阳楼记》等等,能记起来的怕只有“关山难越,谁悲失路之人;萍水相逢,尽是他乡之客”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这一类文字,这些文字正是观点的体现,在公文中亦是如此。

     好的观点要善于总结升华,“天下文章一大抄,看你会抄不会抄”,这既是经验,也是做法,需要多看、多学、多想,时刻保持一种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的态度,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,把规律性的东西凝练出来、总结出来、升华出来,把好的东西系统化,最后消化、转化为自己的东西,这其实就是一个复制、整合、改造、升级的过程。

     好的观点要敢于创新求变,创新不简单等同于“新瓶装老酒”,也不意味着“天马行空、信马由缰”,而是要给传统的东西赋予新意,举个例子,某市长在招商引资部署会上的讲话中提到,要从“贪大求洋”转变为“结合实际”;从“捡到篮子里都是菜”转变为“不是好菜不进篮子”;从“走出去、请进来”转变为“载起梧桐树,吸引凤凰来”,这种逆向思维的观点,就赋予了招商引资工作新的时代内涵。

     好的观点要勤于积累沉淀,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,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”,好的观点需要渊博的知识做后盾,从来不会一蹴而就,需要我们的文字工作者不断的学习积累,将知识存贮在脑子里。举个例子,我们肯定记不得从小到大吃过的每顿饭,但是吃到的东西已经实实在在转化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,在需要的时候这些食物就会转成力量;知识也是如此,我们也肯定记不得读到的每本书、每句话,它只会在你需要的时候从脑子里转变到文字中。

得体恰当的措辞,是材料的门脸

     引用本山大叔在小品中的一句词,“人配衣服马配鞍,一看长相二看穿”,材料中的用词,就好比人的衣服、房子的门脸,既是点缀又能出彩,具体到公文中,要做到三点:

     一个是感情充沛,毛泽东同志在《反对党八股》中列出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:语言无味,像个瘪三。说的就是文章的语言要有情感,不能像流水账一样干巴,但是公文的特殊性决定也不能像抒情散文一样饱满,这里的感情指的是文稿要通达、平实、大气,即有理有据、有板有眼、有血有肉、明朗明晰,不热衷于推陈出新、标新立异,也不干瘪无味、抽象呆板。

     一个是语言精练,鲁迅复北斗杂志社讨论怎样写文章的一封信中提到“写完后至少看两遍,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、句、段删去,毫不可惜。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,绝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”。就是要力争用最小的篇幅来反映最多的内容,做到“增之一分则太长,减之一分则太短;著粉则太白,施朱则太赤”,特别要注意做到恰到好处的留白,留出思考的空间。

     一个是不能造词,切忌使用除了自己谁都看不懂的“自造词”,审慎使用晦涩难懂的生僻词,适当使用生动、新颖、幽默的网络语言,学会使用接地气的群众语言,少用晦涩句,多用常见句;少用长句,多用短句;少用命令句,多用启发句。

结合实际的内容,是材料的血肉

     如果说前面说的三点是写作的“花招式”的话,那么内容就是实打实的东西,来不得半点马虎,就像大跃进时期的“人有多大胆,地有多大产”“肥猪赛大象,就是鼻子短”等等,虽然听起来很振奋,也迎合了上级需求,但是脱离了基层实际,就成了“浮夸风”。所以,好的材料,必须要有结合实际的“干货”,不能闭门造车、信口开河。好文章是“逼”出来的,要激发内生动力,好文章是“养”出来的,要做到厚积薄发,好文章是“熬”出来的,要不怕伤精耗神,好文章是“想”出来的,要提高思维水平,好文章是“写”出来的,要掌握写作规律,好文章是“读”出来的,要反复吟咏诵读,好文章是“改”出来的,要坚持文不厌改。最终一点,好文章是发现出来的,“佳句本天成,妙手偶得之”,一定要回归实际、回归本性,真正做到洗尽铅华、返璞归真。

领导偏好的文风,是通关的秘诀

     之前网上有人打趣说到材料的现状,“一稿二稿搞了白搞,三稿四稿开始起跑,五稿六稿还得搞搞,七稿八稿搞了又搞,九稿十稿回到一稿。”这种现象确实也客观存在,有的是领导“英明”,反复润色打磨,最终是不到最后一刻不定稿;有的是领导“神武”,大笔一挥来展现自己的能力;这种事情也确实没法避免,没有什么好招,只有多写、多改,揣摩清楚领导意图、习惯适应领导偏好,才能有所缓解,当然了,在这个过程中也得注意前面提到的片面迎合领导口味,导致文稿变质的问题,个中分寸,只有大家自己来把握和掌控了。

     五音和而雅乐生,五彩和而画卷就。写材料是篇大文章,具体到不同文体中,需要不同的考虑、谋划、下笔,这里只是简单跟大家来谈,后续会针对不同文稿类型来做单章的交流。


           好文案网---为您提供公文写作方法和精品范文,专业原创,一对一定制优质文案。

goodwenan.com写作方法论
  • 上一篇:写好调研报告的技巧方法,太实用了
  • 下一篇:调研报告难出彩?这样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