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方党报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主要有时政稿件、经济稿件、社会民生稿件和副刊稿件四大类。每一种类型稿件怎么创优,值得研究和分析。我们的经验是:吃透“两头”方能写出好新闻。
“两头”,指的是上下两头。对于记者来说,要经常研究“上”和“下”,处理好“上头”和“下头”的关系。所谓“上头”,主要指党中央、国务院和省委、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及重要指示精神,吃透了这一头,就能做到胸有全局,从宏观上把握好宣传方向。所谓“下头”,是指基层单位或群众的实际情况。记者要掌握基层丰富的实际情况,特别是要掌握在各项改革中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和新问题,吃透了这头,就能做到心中有数,从微观上作出报道选择。“上头”与“下头”,不是孤立的、分立的,而应有机地结合。党报记者要处理好“上头”和“下头”的关系,既要关注“上头”的信息又要研究“下头”的动向,报道“上头”不忘“下头”的动向,报道“下头”不忘“上头”的要求。站在最高处,钻入最底层,应该成为记者的“座右铭 ”。
一、如何吃透“上头”
要吃透“上头”的精神,就必须经常关心全市、全省乃至全国的形势和大局,并根据当前或者一个时期内党的中心任务,及时了解和领会党委、政府所颁发的各项政策的精神实质及其意图,掌握每个时期工作的全貌和发展趋势。这些形势和动向从哪里来?
第一,从阅读文件和报纸中来。记者阅读文件和报纸,不仅要知其然,还要知其所以然,要了解某项工作或者某件事情的历史背景,认真消化党委、政府的指示意图,并把它变成自己的报道思想。
第二,从听报告或参加各种会议中来。党委负责同志的工作报告或者几句话,都反映了上级的意图和对某项工作的指导思想。
第三,从实际工作部门中来。记者经常同做实际工作的同志在一起,既务实又务虚,能及时抓住事物发展中的新情况、新动向。
第四,从日常生活中了解到的一点一滴的情况中来。记者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某些情况,用政策观点去衡量一下,往往可以发现实际工作中带有方向性的问题。
记者在报道工作中,可以按照上述方法去抓“气候”,对于中央有什么新的政策下达,省委、市委如何贯彻落实、有何新的打算及安排,相关部门有什么新的部署,以及中央报刊上发表了什么重要报道等,都要深入研究,尽量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分析其来龙去脉,融会贯通,作为报道依据。
二、怎样吃透“下头”
钻入最低层,就是吃透“下头”。深入到基层单位的最低层,深入到群众中,去倾听和研究新形式、新动向、新成就、新问题、新思想、新经验,分析事物产生、发展的原因、状态和趋势。吃透“下头”,必须及时掌握能够充分反映新形式、新特点、新问题、新思想的典型事例。要掌握这些,需做到以下几点:
第一,围绕党的中心工作,全面了解本地的情况,特别是自己所联系单位的情况。一个熟悉情况的党报记者,就像有经验的采购员一样,知道什么商品到哪里去进货,什么商品顾客有需求,能够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和预测。党报记者需要掌握丰富的新情况,不论是完整的还是点滴的,正面的还是反面的,上面的还是下面的,本市的还是外市的,已经做了的还是计划完成的,具体业务上的还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,都要统统收集起来。当然,记者在采访中应有自己明确的目标,不可以漫无目的地去打听一切。但是,这绝不等于说,在完成某一报道任务时,无须收集其他方面的材料,须知许多有用的新闻线索正是记者在采访中无意间得到的。
第二,不仅要了解某一项工作的进展情况,更应该了解群众的思想情况、生活情况,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。人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,不去了解人们的思想,新闻报道就谈不上针对性,更谈不上指导性。
第三,要耳聪目明,不仅要多看、多听,还要多记、多写,并经常有意识地加以整理、分析,研究情况。平时有所积累,用时才能头脑清醒,抓问题才能抓到痒处,说话才能说到点子上。
第四,要腿勤手快,了解情况要及时,采访动作要敏捷。特别是在党的某项重大政策颁布实施以后,记者要及时到基层、到群众中去了解情况,掌握第一手材料,而且要连续抓,抓到底。抓到了这些情况,即使不能马上公开报道,向领导机关提出来,也是有价值的。
总之, 吃透“两头”是辩证统一的,是相互联系的。吃不透“上头 ”,就很难抓到问题关键处;吃不透“下头”,即使采访到一大堆材料,也很难写出思想性、指导性强的稿子。
三、“上下”结合,写出好新闻
吃透“两头”,不是一朝一夕之功,要靠平时的积累,既有政策的积累,又有问题的积累。记者平时要准备好三个资料本,一是“上面吹风”本,专门记录上级有关政策、重要会议精神和主要领导人的讲话,各大媒体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,以及它们的报道动态。二是“生活火花”本,专门收集本地的重要文件、经验材料,从中积累报道线索和有关背景材料。三是“他山之石”本,专门收集《人民日报》等主流媒体各类体裁的范文、佳作,把它们剪下来,分门别类装订成册,经常研究和学习。“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” 借鉴别人的经验,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。
不同于专业、行业报的记者,党报记者是“杂家”,面对的是社会各界,但也不可能对各方面都熟悉。记者在每次采访之前都要先学习,把党中央和省委近期对某项工作的指示精神吃透,再看看《人民日报》等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,掌握宣传“气候”和“口径”。
站在最高处便看得远、看得全、看得准;钻入最低层便看得真、看得细、看得深。有了这两点,就能处理好“上”和“下”的关系,写出既符合“上面”的精神,又反映民情的好作品来。例如,我们采写的获湖南新闻奖二等奖的消息《驻村帮扶精锐出战(引题) 不合适,就召回(主题)沅陵调整乡村振兴工作队员 125 人(副题)》(《湖南日报》2022年8月22日一版),就颇费了一点“上”“下”结合的功夫。2022年8月,我们得知沅陵县针对部分驻村工作队员年龄偏大、工作能力不强、作风不实等问题,推行“召回”制度,调优配强驻村工作队,共召回驻村帮扶工作队员125人,重新选派政治素质好、年富力强、作风扎实的干部驻村,效果明显。我们意识到这是紧扣时代脉搏的好题材。当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,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用。省委、省政府文件提出,要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。而我们在基层一线采访中了解到,一些地方对选派驻村工作队不够重视,少数单位存在“本位主义”思想,没有把政治和业务素质高的年富力强的骨干派到乡村振兴一线,而是把年龄偏大、工作能力不够强的派过去,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。为此,我们深入沅陵实地采访,很快完成了这篇消息的写作。消息短小精悍,全文700 余字,现场感和故事性很强,由于抓到了带普遍性的问题,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导向性。
好文案网---为您提供公文写作方法和精品范文,专业原创,一对一定制优质文案。
goodwenan.com写作方法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