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建国70周年征文(5篇范文赏析)

  征文稿     |      2021-10-05 11:35:02
征文稿

露天电影——时代的影像(我和我的祖国)
    我出生在冀中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。那是20世纪70年代,村里还没有电视机,村里人最盼望也最痴迷的,是观看一场露天电影。
  放露天电影通常是在冬季,田里不需要劳作,耕种要等到来年开春儿。记忆中那时的冬天格外寒冷,也格外漫长。每天傍晚黑影儿一下来,大人小孩都早早钻进了被窝,一是为了对付寒冷,二是为了节省照明用的煤油。那时候已经有了电灯,但不知是否因为电不够用,每天晚上都会停电,有时半夜里才来电,来了一会儿又没了。在这种漫长而枯燥的生活中,来一场露天电影无异于是枯燥生活中最好的调剂品。
  那时候,放电影的事儿得村里的大队部说了算。通常是在这天的晌午,大队部里就开始广播:“社员们注意啦,社员们注意啦,今天晚上在大队门口放电影。”这广播通过挂在电线杆上的一对大喇叭,传到全村每一个人的耳朵里,每一个人都欢呼雀跃:“今天夜里看电影啦。”“太好啦,早点吃饭啊,咱搭伴去。”“好,早点去占地方。”那时也没有电话手机,也不知外村人是怎么得知消息的,别说是隔着三五里地的近村,就是隔着十几里地的远村,也都知道了我们村晚上要放电影的消息。那时自行车在村里还是稀罕物件,汽车更是没有,人们去哪儿全靠步行,傍晚时你就看吧,三五成群的人,抄近道的,踩麦田的,从四面八方会聚而来。
  一块正方形的黑色宽边电影银幕,早早就挂好了。银幕的上四个角用绳子绑着,悬在大队部门前的半空中。孩子们在银幕下跑来跑去,大人们从家里搬来板凳、椅子、长条凳等各种能坐的,给自己和家人占地方。虽然明知道离得太近仰着脖子太累也看不清楚,很多人还是愿意占银幕下第一排的位置,仿佛离电影最近才看得最有味道。
  夜色终于黑下来,放映员在大家的期盼中,开始架放映机了。电线是临时从电线杆上抻下来的,一只灯泡照得现场通亮。大人小孩一拥而上,把他团团围住,看他安装机器。大冬天的,放映员头上却冒出了汗,他一次次大声呼喊:“大家别挤,别把机器挤坏了。”安装好,要调试,一束刺眼的光束射向正前方,放映员调试镜头和焦距,把这束光正对着电影银幕。孩子们最喜欢这光束了,一蹿一蹿往上跳,他们小小的影子在银幕上此起彼伏。
  电影开演了。大队部前的这条街上被挤得水泄不通,男女老幼,坐着的、站着的、蹲着的。银幕反面也是人,从反面看到的字是反的,人全都是左撇子,影像也不如在正面看得清楚,但因为模糊和反常规,反而有了别样的意味。孩子们尤其喜欢在反面看电影,这才与众不同。




  如果赶上有电,能正常放映,这是最幸运的。大多时候是停电,所有人都在黑咕隆咚的街上等着,在寒风中等着,在无尽的期盼中等着,谁也不肯回家去等,生怕来电了错过了电影开始的镜头。等啊等,腿都站麻了,脚都冻僵了,全身冻得像冰坨一般,不住地跺脚、搓手、哈气。孩子们开始数夜空中密密麻麻的星星,大人们在你一句我一句地聊天。谁也不知道这电几点能来,10点多、11点多、12点多……只要能来电,电影能放映,就算没有白等。最可悲的是有时等到凌晨1点多了,电还不来,大家只好又失望又不甘地在一片沮丧声中搬着家当离开。如果恰巧刚回到家或者正在回家的路上,突然来电了,人们开心地呼喊着,呼啦啦又退回原地,敦促刚收了机器的放映员再把机器架起来。
  赶上那种比较热门的电影,比如陈冲和刘晓庆主演的《小花》,在一个村子放完了,又挪到另一个村子放,那个村的人都在眼巴巴等着呢,在我们那儿这叫“跑片”。“跑片”的费用当然比放第一场费用要低,那时候只要能看上电影,人们多冷多晚都愿意等。有的人看上瘾了,在一个村子里看完,又追到第二个村子里再看一遍。
  那时候放得最多的是《地道战》《地雷战》《小兵张嘎》。记得《地道战》中的那首歌:“……千里大平原,开展了游击战,村与村,户与户,地道连成片……”电影里一唱,孩子们就跟着唱。当演到汤司令翘起大拇指,由衷地说:“高,实在是高!”时,下面一片哄笑声,别说孩子,连大人都开始模仿这句台词。
  电影散场了,大家恋恋不舍地提上凳子,裹紧棉衣往回走。村子里的大小胡同,都响着踢踢踏踏的脚步声和讨论电影剧情的说话声,狗在院子里也跟着凑热闹,“汪汪汪”地吠叫着。外村来看电影的人,拱着肩,把头缩进棉大衣的领子里,踏着来路,穿过麦地,走回那个冷落了一夜的家去。他们的身影在空旷的原野中走得匆促,陪伴他们的,是满天闪耀的星斗。
  到了上世纪80年代,村子里渐渐有了电视机,先是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,后来又有了18寸的,22寸的。到了90年代,彩色电视机已经非常普及。我1998年结婚的时候,嫁妆是一台25英寸的彩色电视机,在当时是非常气派的。2000年后,那台电视机由气派变得又笨重又土气,我们从商场里搬回了能够挂在墙上的平板液晶电视机。后来又从43英寸的换成55英寸的,电视机越换越大,音效也越来越好,已经有了家庭影院的感觉了。
  再回想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的情景,不由得感叹时代的发展和进步。现在村子里早已经不放露天电影了,自从家庭里有了电视,人们对露天电影的狂热就在渐渐淡去,终至于它消失不见了。
  上世纪90年代,我所在的县城里盖起了第一家电影院。看电影成了恋爱中年轻人的专利,一说谁进了影院,那一定是在说谁恋爱了,是和“对象”看电影了。那时的电影票也就两三块钱,但村里的人都舍不得花钱,农村人习惯节俭过日子,到电影院里看花钱的电影,人们打心底不能接受。
  就在几年前,我们县城的旧电影院拆了,又选了新址,盖起了集休闲、餐饮、娱乐于一体的时代影城。影城里有十几个放映间,可以同时播放不同的影片。舒适的座椅,高档的音响,还可以来一杯奶茶、咖啡、冷饮,边喝边看。看电影不仅仅是休闲娱乐,也成了文化和品位的象征。观影者也不再局限于热恋中的年轻人,不同年龄,不同文化层次的人,都可以走进影院,选择自己喜欢的电影看。
露天电影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,它代表着那个年代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。观影方式的发展,彰显着社会进步的轨迹。我们的祖国日新月异,那些蒙上了时间之尘的影像,见证着昨日,也印证着今日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多彩,绚丽与辉煌。(杨辉素)
 
 
 
在祖国的旋律里,黄梅是迎春的调(我和我的祖国)

  丘陵醒来,小河涨水。二月不慌不忙
  返青的柳枝,拉长几滴毛躁的雷声
  喜庆的小锣,早已敲得阳光明媚
  成双成对的铙钹,一打五谷丰登
  二敲六畜兴旺
  门外,雪白的梨花落满山冈
  忠厚的大锣,像勤恳的春风
  吹绿荒坡,也吹醒了堂屋上的亮瓦
  请进的光芒,照亮祖先的牌位
  也洗亮了古老的风俗
  二
  在祖国的旋律里,黄梅是迎春的调
  从月光濯洗的祠堂里
  敲响大梦初觉的堂鼓
  宽厚嘹亮的鼓点,震天动地
  敲得素颜布衣的乡村炊烟袅袅
  撩得守口如瓶的灶王爷喜上眉梢
  最后出场的高胡,用明朗、清澈的琴声
  煮熟天边的云彩,一统民间的小戏
  如歌如诉,三打七唱
  美好的人间,尽在花腔与平词中
  三
  在黄梅的腔调里,闹过的花灯
  从年头亮到岁末,高高挂在祖国的屋檐
  书籍在前,长江在后
  有人带着江北的星空
  踩着露水去了天涯。有人带着黄梅腔调
  像种子一样散落海角
  故乡啊——这用之不尽的盘缠
  让梦想,找到不一样的自己。更多的人
  像燕子一样返回,守着发亮的农具
  光脚的田野。守着打马出门的乡愁
  守着留着原地的村庄
  四
  在祖国的旋律里,黄梅是迎春的调
  每一片新茶,都在建造山水的语言
  就像每一滴泪水,都会浇灌五谷与家园
  你看,风中的麦苗和油菜花
  凭着柔软的骨头,在大地上填空
  把无处不在的金黄与葱绿
  从人间铺上星河
  不久之后,从弧形的天空
  开下来的时光收割机
  收割抒情的菜籽,灵性的麦子
  收割亲人们
  手上厚糙的老茧。收割旧貌换新颜的乡村
  也收割采茶的妹妹,十里之内
  执迷不悔的爱情
  五
  从《天仙配》到《牛郎织女》
  淳朴流畅的黄梅调
  把至死不渝的爱情,从人间唱到天上
  忠贞与善良,像璀璨的星辰,
  救活了多少荒凉的地平线
  不离不弃,尘世最圆润的美德
  在敞开的世界起伏。一再流逝的光影
  被眷恋宠坏的传说。在我的祖国
  被爱与花朵领回。七月七日
  命运的葡萄架下,从凡尘架到银河
  一座长桥,比思念长
  比离别久。说到爱,风就来了
  说到疼,没有一只喜鹊从天上返回
  六
  米店空空,需要烟雨飘摇的江南填满
  春天的超市,飘香的瓜果
  把祖国的地名与风俗拉近
  三月照相馆,门前的青石小街
  像水袖里一段旧时光
  不再贪恋高处的月光
  需要悄然加重的南风
  收留我们放逐的泪水
  从江心洲到十里铺,寂静的渡口
  是皖河的眼睛。你错过的地方
  那道光还在,燕子和蝴蝶还在
  七
  在祖国的旋律里,黄梅是迎春的调
  与未来相遇,必定是在无法预知的光影里
  光影无法老去,而金鸡碑日渐斑驳
  与记忆握手的人,也会老去。多年后
  人们在寻找金鸡碑的时候,意外找到被光影
  收留的我们,像找到一次荒废已久的抒情
  就在我们回头的刹那,碑亭边的荒草
  划破春天的衣襟,像古老的暗号
  二黄、采茶调,小生、花旦,锣鼓、高胡
  赶来助兴的四大徽班,被时光再次唤醒(孙大顺)
 

 


难忘钢轨声(我和我的祖国)
   我的家位于京广铁路东边,南面两公里处有条河沟,沟里的水清澈透明,终年不停地流淌,流入广水河。沟边是一座山,叫庙山。山顶上有战壕,听说是日本鬼子在此修过碉堡,后来被新四军给端掉了。北面也是一座山,大家习惯地称后山。后山上是我们向阳大队(现在叫陈家河村)的学校。
  我们这一代人是听着战争故事长大的,《平原枪声》《南征北战》《英雄儿女》《铁道游击队》……我和小伙伴游戏的重要内容就是装扮成电影里的人物追追打打,在山上,在水边,在铁道旁。然而更吸引小伙伴的是铁路上的钢轨和在钢轨上奔跑的火车。在我们看来,火车太神奇了。
  每当火车轰隆轰隆地奔跑过来,车轮碾压钢轨发出的“呜——哐啷哐啷——呜”,让人热血沸腾,真想随着火车奔向远方。
  铁路路基两边是斜坡,坡下是壕沟,壕沟边上是冲天杨树,这是放牛的好场所。春天,坡上小草郁郁葱葱,春风吹过,迎风招展,甚是可爱。不远处,是啃草啃得正欢的黄牛和水牛。坐久了,就想着火车咋还没来。爬上坡,站在路基上,往南往北望望。如果还没看到,就到钢轨前,弯下腰,把耳朵贴在钢轨上,听有没有“呜呜”声,可以据此判断有没有火车来,还有多远。这也是从电影里学来的。钢轨是一根一根的,中间有空隙,因而车轮经过时会发出“哐啷哐啷”的响声。
  没有火车时,巡道工走在钢轨的枕木上,瞅瞅看看,用肩上的锤子敲敲钢轨,然后继续往前走。小伙伴学着巡道工的样子,拿着石子,这里敲敲,那里敲敲。“火车来了!”“哪有火车?”“快了,你听。”大家纷纷把耳朵贴在钢轨上,“呜呜”声越来越大。小伙伴赶快下到路基上,只见北面的拐弯处,隐隐约约可见烟尘。很快地,火车头出现了。头顶冒着白烟或黑烟的火车头鸣着汽笛,飞驰而过。火车头顶上的烟,有时像一根很粗的线,慢慢向上,有时像乌云,压向大地。
  住在家里的客人很不习惯火车碾压钢轨发出的声音,尤其是晚上,会半宿睡不着觉。我特别不理解,由远及近再渐渐消逝的“呜——哐啷哐啷——呜”是那么美妙,就像带上了我的梦想,驶向遥远的天际。
  附近有个车站,车站的西南边有个河沙站,河沙站到车站有一段上坡的铁路。一列车在河沙站装满沙后,火车头便牵引着车皮驶往车站。能感觉到火车头的吃力,它冒着浓浓的黑烟,发出很大的响声,驱动轮飞转,撞得钢轨“哐啷哐啷”作响,最终把沙拖了上来,运往祖国各地,支援国家建设。
  突然有一天,铁路上出现了不一样的车头——内燃机车头。内燃机车只有在列车刚起动时才冒黑烟。只听“嗡”的一声,列车很快就加速了,汽笛声也变成了“嘀——”,速度更快了,“哐啷”声也少了,“呜呜”声变长了,因为钢轨变成了无缝的。
  再后来,路基变直了,电力机车头代替了内燃机车头,火车的速度更快了,运行的密度大了,路基也封了,不仅不能放牛,更不能把耳朵贴在钢轨上了。
  后山上我们学校的钟声很特别。它源自一截钢轨。
  我敲击过钢轨,学校那截钢轨发出的声音与那种声音既相似又不同。于是,能亲手敲击学校的钟声,成了我的梦想。
  学校的那一小截钢轨是山下车站工务区送的,长约一米,是老师用钢锯条,轮换着慢慢地从一整根旧钢轨上锯下来的,然后抬到山上的学校里,用钢丝绳吊在事先用枕木制成的架子上,替换了以前那口生铁铸成的钟。听老师们讲,为了抬这截钢轨,七八个青年老师歇了好几次才抬上山来。当时我心里就想:钢轨就这么重,难怪能跑那么大的火车。
  从此,学校的钟声变得清脆悠长了。早晨,天还没亮,急促的钟声在校园上空回荡,这是起床的钟声。钟声向四周的湾里人家传去,唤醒正在熟睡的学生。起来早的学生去喊起来晚的,约伴走在上学的路上。
  春去秋来,一年又一年,起床的钟声,上课、下课、集合的钟声从没有停过,音色没变过。那截钢轨除了被敲击处变得光亮,也没什么变化。
  后来,我当上了这所学校的老师,手拿锤子敲响了钢轨:起床,“当当当当当当”;上课,“当当当,当当当”;下课,“当当,当当”;就寝,“当——当——当”。
  火车站因火车的提速给撤销了,只能远远地听到火车碾压钢轨的声音,能感觉到火车飞驰的速度。在校园里,先是电铃取代了钟声,现在电铃又被电脑控制的喇叭声代替。但那截钢轨仍吊在木架上,每当学校举行考试时,依旧能听到敲击钢轨的钟声,钟声深沉而庄严。
随着几次火车提速,湾里外出置业的人越来越多。只有到了春节、元宵、清明节等节日,湾里才变得热闹起来。硬化的水泥路上停放着各式各样的小车,大家相互问候、寒暄,叙说着东南西北的变化……(朱建明)
 




壮丽山河70载-建国70周年征文演讲稿
七十岁,对于个人来说已经迈入了耄耋之年,充满着智慧却也要接受身体的日渐衰退,但对于我们的祖国,建国七十周年正值青春年华,在激情澎发的同时也散发着勇于创新,不断探索的光芒。
  七十周年的祖国是接地气的祖国。建国七十周年,中国确立了“精准扶贫”的方针路线,不怕麻烦不怕苦,结合民情详尽调查,在不同地方制定不同的扶贫方案,切实让扶贫工作走入每一户需要的人家;建国七十周年,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日渐成熟,重疾大病国家担,让人民群众逐渐摆脱因病致贫的梦魇,让年轻人更敢于拼搏,让老年人更能够享受生活;建国七十周年,党中央打“老虎”、拍“苍蝇”,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,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当家做主,让青年一代更加坚信公正的力量。
  七十周年的祖国是有智慧的祖国。建国七十周年,中国GDP超10万亿美元,是世界上10万亿俱乐部成员,是日本GDP的2倍,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;建国七十周年,中国克服重重技术难关,在各个领域独树一帜,成为世界的领头羊,西气东输,南水北调,大幅度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,高铁里程占据世界6成,三峡大坝功能世界第一,钢铁产量撑起世界产量半臂江山,西藏天路搭建世界屋脊上的巨龙。我们有拥有六个世界之最的港珠澳跨海大桥,拥有世界最大望远镜之称的中国天眼,拥有世界排名第二的北斗卫星,拥有计算能力世界第一的太湖之光计算机,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两字墨子号。我们是世界第三个把飞行员送入太空的国家,我们是能够探寻水下五千米的国家,我们亦是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31次奔赴南极,踏遍世界五大洋的国家……建国七十周年,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从需要随身携带一把现金到从地铁公交全部手机扫码支付,从商场大甩卖疯狂抢购到双十一夜半守在电脑前疯狂抢单,从以拥有绝对私有财产为荣到以享受共享经济便捷为乐,从努力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到不断探索自我价值的实现,从不惜牺牲环境发展经济到放慢步调保护绿水青山……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前进着。
  七十周年的祖国是强有力的祖国。建国七十周年,我们实现港澳回归,一雪百年耻辱;我们构建一带一路,促进共同发展、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;我们主导亚洲投行,打破日本美国控制的亚洲开发银行对亚洲基建方面的垄断;我们组织杭州G20峰会,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,彰显中国大国之担当;我们建造辽宁航母,实现百年航母自建的梦想,展现大国威仪;我们研究预警飞机,实现从进口到出口的强力转型……;建国七十周年,面对中美贸易战,我们不但有绝不低头,绝不求饶的民族底气,更拥有了绝不妥协,绝不纵容的国家实力;建国七十周年,面对各类天灾,我们团结一致,众志成城,高效救援,妥善安抚,让人民群众生活地更加安心舒适。
  七十周年的祖国变化太多,但有一点不变,那就是民众一颗向善的心。虽然我们的社会也曾迷茫过,是否要扶起摔倒的老人,是否要及时制止社会中发生的争执与争端,是否应当接受行业潜规则……随着知识的丰富与教育水平的提高,我们愈发能够坦然地站在道德正确的一方,愈发能够拆下我们心房外厚厚的防卫壳。
  当然,不可置否,七十周年的祖国依旧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,比如网络暴力、网红价值观、娱乐圈偷税漏税、房价奇高、女性维权、食品安全等等,我相信所有人在总结我们祖国的七十年时,都会由衷地感到自豪与欣喜,自豪于国家的日渐强盛,欣喜于生为中国人。
  七十岁,我的国,回顾你的成长历史让我备受鼓舞,作为一名党的积极分子,我将以你为榜样,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奋斗前行,为你之后走过的每一年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。
 
我的选择是边疆(我和我的祖国)
 每一个时代的青年人,都有自己的时代使命,也都面临着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。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青年学生,我常常问自己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路。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,我有幸随党支部一起参观了新文化运动纪念馆,走在红楼里,我仿佛走进了历史。100年前,北大学生正是在这里集会发起了伟大的五四运动,开启了波澜壮阔的革命进程。缅怀着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,我的内心刹那间给出了答案。久久思索的人生路就是沿着先辈的脚印,做一名新时代爱国奉献的青年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,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、要热爱伟大祖国、要担当时代责任、要勇于砥砺奋斗、要练就过硬本领、要锤炼品德修为,并鼓励青年到艰苦的一线吃苦磨炼。听了总书记的讲话,我更加坚定了去南疆工作的选择,决心走上守卫边疆的人生路。
  决定去南疆,是一个偶然又必然的选择。
  去年开始,我就在考虑毕业以后的工作,摆在我眼前的路大体有3条:去高校科研机构做学术研究,考公务员从事公共服务工作,或者去企业工作。面对不确定的未来,为3种工作我都做着准备。在一次学校举办的基层座谈会上,我偶然得知新疆招聘的宣讲会消息。我十分好奇也非常激动,第二天就来到宣讲会现场,由此与南疆结缘。现在想来仿佛冥冥中早已注定了与南疆的缘分。
  去南疆是我的幸运,也是我必然的选择。一接触到南疆,我就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南方省份公务员、高校教职和企业的高薪工作机会,毫不犹豫地决定去南疆工作。因为去边疆、去基层是我长久以来的梦想。
  小时候,我最爱的古诗大都是边塞诗。我憧憬着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的辽阔,幻想着“北风卷地白草折,胡天八月即飞雪”的神奇,感动于李白“愿将腰下剑,直为斩楼兰”的豪迈,崇拜着李贺“男儿何不带吴钩,收取关山五十州”的气魄。作为一个南方人,我从未去过新疆,但是新疆那片土地却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。可谓身虽未至,却心向往之。新疆于我而言是神圣的,是从历史中捧出的厚重舞台,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。
 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我并不满足于坐在书斋里纯粹地坐而论道。我喜欢去祖国的基层走访调研。求学这些年,我参加了学校的鸿雁计划、星火计划等各种实践活动。在宁夏,我从北到南走访了数个县市。看到落后地区的人们生活之困窘,我不禁潸然泪下。但是一路走下去,我又看到了许多地方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。贫困山区的人们在党和政府的关爱下,迁到了黄河边的闽宁镇。这里村容整洁、道路通畅、房屋宽敞,可见塑料大棚、现代牛场、光伏电板。此外,文教昌盛,人人守法懂礼,家家安居乐业,实乃一片欣欣向荣之乐土。在陕西眉县,人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将猕猴桃产业打造成了现代化国际化的大农业。脱贫致富之后,眉县村村富裕,家家安乐。在村里,精神文明日益发达,幸福院免费供老人食宿,文物馆收藏着本村的记忆,村史馆记录着村民的历史。大街上也是人人互相谦让、彬彬有礼,一片祥和。古人所云“夜不闭户、路不拾遗”大抵如斯矣。亲身见证了党和国家脱贫攻坚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,我感动得热泪盈眶。这是多么可爱的党,多么可爱的事业啊,能不令人赞叹吗?读懂祖国之后,我对祖国的明天更是充满了希望。“脚上沾有多少泥土,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。”每当脚踩在泥土上,我内心的踏实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,我就知道我一定要去基层,这是我的幸福更是我的信仰。
“西北屏障新疆”向来是我们国家繁荣稳定的重中之重,也是古今志士施展爱国抱负的大舞台。作为一名博士,我的专业方向是国际安全与战略,“爱国关天下”是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精神传统。我喜欢多方位去关注国家安全领域内的经济文化科技等知识。今天,新疆更是迎来了新的机遇,不仅是联通中亚、南亚、西亚和欧洲的枢纽,更是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前沿。新疆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,而南疆更是堪称新疆这盘棋的“棋眼”。可以说,南疆发达,新疆就发达。这些年,乘着“一带一路”的东风,南疆地区利用毗邻多国的便利条件,经济文化事业迅速发展。城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内,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。大中小学校亦是星罗棋布,蓬勃发展。文化遗产也得到了良好的保护,文化产业可谓一片繁荣。如今的新疆,经济快速发展,文化愈加昌盛,科技不断进步,成了人们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。饮水思源,幸福生活来之不易。中国青年当自强不息,努力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奋斗。马克思曾说:“在选择职业时,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。”新疆事关“一带一路”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。因此,从理想、兴趣到我的专业,去新疆都是我必然的选择。
  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,在离开象牙塔走向社会之际正值五四运动100周年。五四是北大历史上的一座丰碑,是每一个北大人的精神所在。天下为公,中国青年从来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。作为一名当代青年,投身边疆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,我责无旁贷。目前,我已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,即将奔赴新疆。我相信选择基层就是选择了时代,选择南疆就是选择了祖国。到南疆去扎根基层,不断磨炼自己,把小事当作大事干,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,做新时代的奋进者、开拓者和奉献者,就是我选择的人生道路,也是我最坚定的信仰。

goodwenan.com征文稿
  • 上一篇:建国70周年征文范文(5篇)散文、诗歌
  • 下一篇:以生命的名义——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征文